「尋味‧老街」- 您不相信的事,就是來台東~必須留下大武老街的印記!

2024年是「大武老街」非常特別的一年,因 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在今年執行 臺東縣 文化處「社區營造計畫」,在老街上佈建了6個知名地標集章台,讓您在台東之旅的路程當中可以進入大武老街一探究竟,老街的文化歷史將為您東部旅行留下珍貴的印記。

大武老街「楊家碾米廠」。

大武老街「大武氣象站」。

大武老街百年宮廟「大武福安宮」。

大武老街「興新腳踏車店」。

大武老街「家家酒書房」。

大武老街「彩虹牆」。

這些印記不僅是旅程中的小驚喜,更是對當地文化與風情的深刻體驗,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地標,都在靜靜訴說著屬於大武的故事,讓您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與歷史韻味。

《玩轉大武-尋味老街》暨街頭小玩意互動裝置創作計畫

指導單位:文化部、臺東縣 文化處
執行單位: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協力單位: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臺東縣大武商圈發展協會、微慢城鄉生活顧問有限公司

「尋味‧老街」- 哇~嗚~大武老街巨型彈珠檯等你來挑戰!

如需在這個區塊中加入任何內容,請先在區塊中新增小工具、項目列或預先建置版面配置。

人克阿~來喔! 路過絕對不要錯過,大武老街巨大彈珠台來挑戰看看。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在臺東縣文化處今年的「社區營造計畫」設計了2台巨大的彈珠檯,而大型設計不僅在視覺上帶來強烈的衝擊感,更是趣味與創意的完美結合。巨大的設計造型,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讓人忍不住想要一試身手。每一個彈珠的落下,都伴隨著驚喜與期待,讓您在遊戲中享受無窮的樂趣。

這樣的設計不僅是遊戲的延伸,更是文化與情感的交融。無論是親子同樂,還是朋友老街的相聚,彈珠檯都成為了交流與分享的橋樑。透過這份趣味,讓您不僅能享受遊戲的快樂,還能在每一次的祝福中,感受到老街與您彼此之間的情誼與祝福。希望這份設計能夠帶給每位遊客美好的回憶與祝福,讓您在遊戲中體驗到更多的幸福與快樂。下,感受到一份心靈的慰藉與鼓勵。

在球槽的設計上,我們特別加入了祝福語,這些溫暖的字句不僅增添了遊戲的趣味性,更賦予了每一次彈珠的滑落深刻的意義。當球珠順利進入槽中,玩家不僅能感受到遊戲的成就感,還能在祝福語的陪伴。

《玩轉大武-尋味老街》暨街頭小玩意互動裝置創作計畫

指導單位: 文化部、臺東縣 文化處
執行單位: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協力單位: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臺東縣大武商圈發展協會、微慢城鄉生活顧問有限公司

「尋味‧老街」 – 路過巧遇大武老街集章台!

如需在這個區塊中加入任何內容,請先在區塊中新增小工具、項目列或預先建置版面配置。

設計有如小屋信箱造型,呈現醒目的集章台設計,結合地標的文化內容及圖章發想,且各點地標有各自的圖形印章,經由圖像的記憶,讓地標更有記憶點。

路過台9線,驚喜發現大武老街集章闖關,文化與樂趣交織,等你來挑戰!。圖 林昆緯 攝

「尋味‧老街」街頭小玩意互動裝置集章闖關成功,兌換文創小物「武平安-御守杯墊一枚」。圖 林昆緯 攝

「武平安-御守杯墊」,大武地名來取諧音,帶有祝福的口吻,讓大家都有著平安的守護。圖 林昆緯 攝

大武老街推出「尋味‧老街」的知名地標集章遊趣,不僅是一場闖關的樂趣,更是一次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絕佳機會。您在探索老街的過程中,收集各個地標的圖章,完成挑戰後可兌換文創小物,讓這段旅程更具紀念價值。

這些文創小物不僅是實用的紀念品,更融合了老街的文化意象,讓您能夠將這份獨特的回憶帶回家。其中,特別設計的杯墊便是結合了御守祈福的創作理念,象徵著對平安的祝福。每個杯墊融入了大武老街的信仰特色,無論是傳統的廟宇元素,還是當地的地名諧音,皆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透過這樣的設計,您不僅能享受到兌換的樂趣,還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杯墊,時時刻刻感受到大武老街的魅力與祝福。這樣的文創小物,既實用又富有情感,讓每一位遊客都能在生活中延續對大武的美好回憶。希望透過這次集章活動,能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愛這片土地,成為心中珍貴的文化印記。

《玩轉大武-尋味老街》暨街頭小玩意互動裝置創作計畫

指導單位: 文化部、臺東縣 文化處
執行單位: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協力單位: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臺東縣大武商圈發展協會、微慢城鄉生活顧問有限公司

「尋味‧老街」- 大武老街我來闖關了!

尋味‧老街

大武社區發展協會於2024年執行臺東縣文化處「社區營造計畫」,將推出全新的集章摺頁,封面視覺設計以大武福安宮為主題,展現這座歷史悠久廟宇的獨特魅力。摺頁內將結合老街上多個在地知名地標,為每個地標設計獨特的圖章,讓您在探索的過程中,收集這些富有意義的印記。

這款集章摺頁將以開放式的實境解謎關卡形式呈現,您可以在老街的各個集章點進行收集,透過摺頁所呈現的地標解謎,來發掘大武老街的文化,讓您在遊戲中了解老街過去的歷史。

透過這種互動式的體驗,您不僅能收集到各式各樣的圖章,還能深入感受大武老街的文化遊趣。這樣的設計不僅增進了您對當地文化的認識,也促進了社區的活化與發展。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能讓更多人愛上大武,並將這份美好的經歷帶回家,成為心中難忘的回憶。

在大武老街的尋味探索中,將經歷多個知名地標的集章關卡,每一個地標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首先,老街碾米廠是過去老街上的傳統產業代表,可以了解古老的碾米技術,感受農村生活的韻味。接著,大武氣象站提供了氣象觀測的歷史背景,1940年設立的「臺灣總督府氣象臺大武出張所」除具備強化東臺灣的氣象觀測,亦有支援軍事需要的角色。1945年二戰結束後,臺灣省氣象局辦理接收,改名為「臺灣省氣象局大武測候所」。設立初期觀測儀器較為簡易,後始逐步汰換為自動化觀測設備。其後數十年,站名全銜也隨隸屬單位幾經更迭,1989年8月1日更名成「中央氣象局大武氣象站」。大武福安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供奉著當地信仰的神明,信徒們在此祈求平安與庇佑,感受濃厚的宗教氛圍。隨後,老街腳踏車店則讓參與者體驗到當地的交通文化,騎著腳踏車悠遊於老街之中,感受這裡的獨特魅力。家家酒書房提供了一個靜謐的閱讀空間,讓參與者在書香中品味文學的美好,增進對文化的理解。而大武彩虹牆則以其繽紛的色彩吸引著眾多遊客,成為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展現了當地藝術家的創意與活力。

這些集章關卡不僅讓您可以收集大武老街獨特的印記,更使您在尋味探索中深入了解大武老街的歷史與文化,留下珍貴的回憶。每一個圖章都是一次探索的印記,象徵著對這片土地的珍視與熱愛。

每個關卡都有獨立的圖章,這不僅為參與者提供了收集的樂趣,更增添了活動的紀念價值。參與者可以在集章台內欣賞到各大地標的歷史文化內容,深入了解大武老街的豐富背景與故事。每個圖章的設計都獨具匠心,反映了當地的特色與文化,讓參與者在收集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些地標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透過這些圖章,參與者不僅能夠留下珍貴的紀念,更能增強對大武老街的記憶。每一個圖章都是一次探索的印記,象徵著參與者在這片土地上所經歷的冒險與發現。這樣的設計,不僅鼓勵遊客更深入地探索每一個角落,也促進了對當地文化的認識與珍視。最終,這些圖章將成為參與者心中永恆的回憶,讓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隨時能夠回想起這段美好的旅程。

《玩轉大武-尋味老街》暨街頭小玩意互動裝置創作計畫

指導單位: 文化部、臺東縣 文化處
執行單位:大武社區發展協會
協力單位: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臺東縣大武商圈發展協會、微慢城鄉生活顧問有限公司

築夢大武-福利啟航 小小記者大大未來

「小小記者體驗營」是一座連結孩子們學習熱情與社會責任感的橋樑,透過教育與實踐,提供孩子們社會參與及啟蒙的機會,也為未來的社會培育了具備責任感、同理心與領導力的年輕一代,為社會播下希望的種子。

透過專業導師指導,為兒童與青少年提供多元學習平台,培養觀察能力、社會意識與媒體素養。該計畫旨在培育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提升孩子的自信與自主性。

發探索精神

透過「小小記者體驗營」,我們促進兒童的社會參與,鼓勵他們發展探索能力及好奇心。透過實際的採訪、觀察和互動,他們學會有效提問和資訊收集,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促進認知發展,還增強社會適應力與溝通技巧,為未來的社會融入和積極參與奠定基礎。

結合體驗學習

引導兒童走出舒適圈,接觸並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與挑戰。這不僅擴展社會視野,還培養同理心和社會意識,激發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實地觀察和互動幫助他們評估社會需求,促進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為未來成為具社會影響力的領導者奠定基礎。

小小記者體驗營作為一座連結孩子們學習熱情與社會責任感的橋樑,為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機會,讓他們在教育與實踐中成長。透過這樣的營隊,孩子們不僅能夠學習到新聞報導的基本技巧,還能在實際活動中體驗到社會參與的重要性。這種親身參與的方式,激發了他們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和同理心。

此外,小小記者體驗營還培養了孩子們的領導力,讓他們在團隊合作中學會如何溝通、協調與解決問題。這些技能不僅對他們的個人成長至關重要,也為未來的社會培育了一批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一代。當這些孩子在未來走入社會時,他們將能夠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各種挑戰,並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小小記者體驗營不僅是一次學習的旅程,更是為孩子們播下希望的種子,讓他們在探索世界的同時,學會關心他人,並為創造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共同成長

2024 -築夢大武-福利啟航-小小記者體驗營

築夢大武-福利啟航 悅活樂齡照護

透過多元整合的福利與長期照顧服務,提升社區長者生活品質與心靈健康,針對長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需求進行全面性的服務設計,強調以個案為中心的服務模式,並透過社會支持系統的強化,促進長者在老化過程中的自主性與尊嚴感。

不僅滿足長者基礎需求,還通過多元整合的服務模式,強化其社會連結、心理韌性與生活滿足感,貫徹個人、家庭與社區三重層面的干預,促進長者的積極老化與全人發展。長者不僅在物質層面得到支持,還能透過計畫的各項活動在心理層面與社會層面獲得持續的關懷與照顧,達到身心靈的全面健康。

應對老年生活挑戰的策略

隨著年齡的增長,長者在生活中會面臨許多挑戰,包括身體機能下降、社交圈縮小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等。專業輔導員的介入能夠有效幫助長者應對這些挑戰。透過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輔導員不僅能幫助長者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還能協助他們培養應對困難的能力。例如,輔導員可以引導長者學習一些簡單的身體鍛煉方法,提升他們的身體素質;同時,也可以提供心理輔導,幫助長者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挑戰。這樣的支持不僅能提升長者的生活質量,也能促進他們的整體幸福感。

社區訪視輔導課程及實際訪視

在現今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長者的生活需求愈加受到重視。尚武社區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情感的支持者。透過個別家庭訪視,輔導員能夠深入了解長者的生活環境以及他們面臨的各種挑戰。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使輔導員能夠評估長者的需求,包括身體健康、心理狀態及社交需求等,從而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輔導計劃。

在訪視過程中,會仔細觀察長者的生活習慣及日常活動,並進行詳細的需求評估。這不僅包括對長者身體健康狀況的了解,還涉及到他們的心理需求和社交互動。根據評估結果,輔導員會提供切實可行的生活建議,幫助長者改善生活質量。若長者感到孤獨,則可以鼓勵他們參加社區活動,增強社交互動。

健康綠療癒課程

通過綠療癒活動,幫助長者舒緩情緒、提升心理健康,並促進身心靈的平衡。長者通過綠色療癒活動,情緒得到了顯著改善,並感受到了與自然的聯繫。
課程後的調查顯示,80%的參與者認為綠色療癒對心理健康有顯著改善。

整體而言,在這次計畫中,家庭訪視不僅是對長者需求的評估,更是一次促進家庭和諧的重要契機。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為更多長者提供這樣的支持,幫助他們在老年生活中找到更大的幸福感。

築夢大武-福利啟航 女力好樣,動茲動

「女力好樣,動茲動」課程結合了瑜珈與Zumba,提供了一個以身心健康為核心的支持性平台,專為女性量身打造,透過身體活動不僅促進身心平衡,也強化社會支持系統。瑜珈作為一種內省與靜心的活動,幫助女性釋放壓力、平衡情緒,從而促進心理健康;Zumba則透過有氧運動提升心肺功能和身體素質,幫助女性達到健康管理的目標。

瑜珈舒壓

瑜珈課程旨在為女性提供一個內省與靜心的環境,幫助她們釋放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平衡情緒,促進心理健康與情緒穩定。課程透過呼吸與身體伸展,增強自我覺察與身心靈的平衡,並培養女性自我照顧的能力。

ZUMBA有氧

提供女性一個充滿活力的有氧運動平台,幫助她們透過音樂與舞蹈,提升心肺功能、增強體能,並達到減重及改善體態的目標。課程目的是在一個愉快的氛圍中,讓女性們透過運動釋放壓力,同時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宣導活動

該活動旨在提高女性對性別暴力的認識,提供相關的防暴知識,並建立女性在面臨暴力情境下的自我保護與求助能力。透過專業講座、案例分享與互動討論,課程旨在增強女性對於性別暴力的警覺性,並提供社會資源與求助渠道。

透過課程設置,讓她們能夠暫時脫離家庭壓力,專注於自我照顧與成長。在這些課程中,參與者不僅能夠進行身體上的強化訓練,還能藉由社交互動建立並鞏固彼此之間的支持網絡。這種情感與社會互助的效果,讓女性在面對生活挑戰時,能夠感受到來自同儕的理解與支持。

此外,這樣的社區連結不僅有助於提升女性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還能幫助她們在家庭與社會角色中找到更好的平衡。當女性能夠在共融共好的環境中互相扶持與成長時,她們的生活質量將顯著提升,並且能更有效地應對各種挑戰。未來,我們希望能持續推動這類課程,讓更多女性受益,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互助的社區環境,讓每位女性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支持。

大武老街《實境解謎》好好玩

社區一直以來最大的困境之一,就是人口外流,解決之道是希望透過在地發展,讓年輕人可以有分維持生計的工作,並且留在家鄉,提升在地活力。

但經過幾番努力下來,始終無法改善人口外流的問題,而你知道嗎,若這個狀況無法解決,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如單親、高齡化等…而它早已在這個社區發生好幾十年了。面對眼前的一切,時代的變遷,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社區目前的窘境,讓更多人可以更加重視偏鄉社區問題。

透過遊戲角色扮演,讓遊戲者可以置身社區營造員情境,先以文化角度帶領玩家切入社區,進步一思考如何延伸更多可能。

活動規畫及道具採購

遊戲時間:1h-1.5h

遊戲對象:學生、小家庭、觀光客

人數限制:2-4人(組)

交通方式:自行前往

大武山泉台灣鯛 邱創仁先生獨創研發養殖技術

如需在這個區塊中加入任何內容,請先在區塊中新增小工具、項目列或預先建置版面配置。

吳郭魚&台灣鯛」有什麼不一樣?

「台灣鯛」自1969年改良的吳郭魚(福壽魚)問世後,吳郭魚的養殖展開了新的一頁,繼1975年單雄性吳郭魚技術的研發成功,使得吳郭魚的養殖和品管正式進入了商業化。

 早期因吳郭魚是屬於雜食類的屬性,所以在早期養殖方式採用農漁牧綜合有機經營的方式,造成「吳郭魚是取食豬糞和雞鴨糞」的負面消費印象,加上海水養殖和進口魚種等其他替代魚種的增加,以及消費者求新求變和偏好的改變,致使吳郭魚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被視為下等魚種,同時,在過去漁政單位也未特別注意與輔導的情況下,自然使吳郭魚的魚價長期低落且欲振乏力。

據亞洲廚神楊元銘主廚表示,在台灣飲食文化中「台灣鯛」是很常見料理,但是隨著各地方的族群會有不同的烹煮方式,但是唯一一點就是腥味是魚料理的重點所在,吳郭魚屬於雜食類的屬性的魚類,所以容易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導致肉質風味上會有極大的落差,但是邱創仁先生所養殖的「台灣鯛」卻沒有我們常說的「土味(台語)」及養殖的「飼料味」,雖然邱創仁先生 肥大但是肉質鮮美且油質,可以說是「大武山泉台灣鯛」的特色展現,值得大家來吃吃看。

大武山泉水作為飼養的水生環境

訪談中邱創仁先生說到,自己喜歡研究養殖培育野生動物的工作,早期「果子狸」尚未編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時,就開始研究如何養殖培育,後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果子狸」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後,就無法再進行養殖的工作了。但是由於自己還是有著研究養殖培的興趣所在,進而轉向研究養殖「台灣鯛」,

因為大武是一個具有天然環境的好地方,又具有純淨的山泉,來作為養殖水生環境必定能養出不同的「台灣鯛」。以大武山泉水作為飼養的水生環境,並且在飼養間隔期間會加強池底環境改善,淨土養地、整地、推土、翻土、日曬、消毒、殺菌,這些過程都是有關於水質的關鍵,已天然的野牧草等植物做為養殖餵食,可讓魚兒提升活力,進而強化抵抗力。在每日會額外供給品牌認證的魚用飼料,作為營養補充。

台灣傳統古早味滷排

以大里脊排骨製作,原本是日本定食套餐的主要菜餚,引進台灣後,經過改良,逐漸衍變成台灣的在地小吃,經便當族食用後,廣受推傳,而成為了現在普遍的排骨飯。根據研究,炸排骨在台灣最早的起源應該是台北市的西區西門町一帶。西區在台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是重要發展繁榮地帶,因此,可靠的推斷是台灣的排骨飯應該是來自於日系炸豬排飯的演化。而所謂的炸豬排飯在日本的演化甚至可以上述自黑船敲開日本大門之後,將西餐轉化為日本文化的和式洋食風潮,在東京銀座最著名的練瓦亭,其歷史就可以追溯至百年之前。在合理的推斷之下,台灣台北誕生的炸排骨應該是由橫濱、大阪一帶將西式的煎豬排整塊的形式,修改成今日我們所見的炸豬排飯。(維基百科, 2022/10/12)

1927年12月10日起《台灣日日新報》連載23天「江山樓主人」講述的〈台灣料理の話〉紀錄了酒家為了鼓勵顧客多喝酒,菜餚多油炸物,排骨酥便在其中。炸排骨在麵皮和厚度上便是以雷同炸排骨酥裹粉的方式,成為台灣菜裡排骨飯文化特色,在台式便當都能看到炸排骨或滷排骨的身影。

在早期的台汽車站大武站旁,就形成車站商圈,在車站旁就有許多餐廳及小吃,就有當時所稱的快餐,「快餐店」大多數都是以便當或自助餐來認定,快餐就是主菜和配菜都已經準備完成,可以迅速販售的便當,其中就是魯排最為經典,就是肉排和裹地瓜粉炸過再滷的排骨或肉排,在這次「武賀呷 懷舊便當」中特別加進來作為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