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境內的相館,在數位時代的趨勢下,許多早期的相館漸漸的息影,從暗房沖洗到現今的數位沖印機器,台東縣大武鄉麗星照相館,可以說是南迴台九線上一家老字號的照相館,蔡景山先生歷經了近40年的相館人生,見證了從去的底片拍攝到現今的數位攝影,他也回想起大武過去的榮景,在相機還不普及的年代,大武鄉的鄉親都會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相約來到相館拍攝一張全家福的團體照,從相機上觀景窗他看見的是每個人臉上的笑容,內心裡頭也會默默收藏著每一個家庭歡樂的影像。如今數位相機當道,幾乎沒有太多人來沖洗相片,相館的生意也不如以前,又經歷一次莫拉克八八風災時,大水無情的滅頂,摧毀了昂貴的數位沖洗機,在八八風災過後,就考慮攸關照相館的未來,內心裡夾雜著傷痛與不捨,但想起大武鄉的鄉親在申辦證件時,還是會有需要沖洗照片,最後蔡景山先生還是決定,添購一台數位數位沖洗機,繼續點著麗星照相館的燈號。
文 / 圖 林昆緯、謝孟熹
心裡想著是未來的回憶
從談漫談時光韻味的老相館這支微紀錄片來說起,筆者對於拍攝這支片的起源,起初是在整理家裡一些舊衣櫃,無意間發現幾本相簿的照片,那就一起拿出來清理一番,就在清理的當中,看著納泛黃的黑白照原來是母親以前年輕的照片,歲月如梭還記得小時候常常找母親比身高,那記憶讓我難忘,後來關起相簿抬起頭,眼光看著客廳中的全家福照片,回憶起那年春節過年景象,家人為了拍攝全家福的照片,精心的打扮著服裝儀容,在相館的攝影棚內有著,刺眼的燈光及腳踩著背景延伸的布幕,在那一瞬間的閃燈之後,內心的期望就湧上心頭,後來經過數個禮拜,有一天放假回家,在客廳中看見那張全家福,心裡想著未來在回憶時會被這張照片提醒了。
過去與現在的記憶價值
導演拍攝的拍攝理念一開始是由一張全家福的照片,觸發微紀錄片的拍攝動機,試想以共同記憶為主題發想,加上大武社區的歷史文化產業做連結,呈現大武鄉傳統產業的興衰及共同記憶的影音內容。在後續訪查後發現大武鄉文化產業中,有著一間歷史悠久的老相館,而進一步從大武鄉鄉親口述中得知,麗星照相館在大武鄉已經有著40年近50年之久,這樣說來麗星照相館可以說是,在大武鄉民國50年代時期,扮演著一個回憶的製造者,後續田調時由大武鄉的鄉親口述說著一些當時拍團體照的趣事,這勾起導演的興趣,整理所查的內容時,構想整個微紀錄片拍攝內容架構,決定以麗星照相館的老闆蔡景山先生作為報導人,從報導人蔡景山先生口述中得知,他在大武鄉經歷近40多年的相館人生,從學徒到傳承師傅的相館,從底片到數位,導演認為麗星照相館對大武的歷史文化產業來說,一個充滿時光韻味的老相館,蔡景山先生也為大武鄉的鄉親靜靜的守著回憶。
看見照片的過去
在早期還沒有數位影像的時候,出去旅遊或聚會時,都是用傳統底片相機拍攝照片,許多人拍完總會興奮地將底片送到沖洗店,迫不急待想看到照片洗出來,將相片一一的插入相簿,或許沒有清晰的對焦,但當時畫面再回憶裡,是更清晰不過的。相片保留著時光韻味,讓我們的瞬間停留在一張紙上,就像昔日的全家福大多掛於客廳中,是老一輩的人對家庭一份深厚感情的肯定,看著那褪色的相片,有感傷、有快樂,是現在數位化無法取代的溫度,沖洗店不僅僅是單純的洗相業,也是一個讓客人來去都歡樂的地方。或許你會覺得數位影像是現在的趨勢,即時分享圖片也是目前科技所賜,但一張有紀念價值的影像,若只是放在電腦上觀賞或是用家用印表機做基本的輸出,還是無法像看真正照片一樣的那種回憶上的情感連結,文章看到這邊,是不是該拿出你家的沉箱以久的相簿,一起和家人回憶一下。
踏上修片的學徒之路
在影片當中麗星照相館老闆蔡景山先生,回憶起過去當學徒的過程,他說當時國小畢業因為家裡經濟不好,本來國小畢業後要繼續升學,但是他認為要花錢註冊學費,他就跟母親說不要再花錢了,因為讀初中也是要花一筆錢讀書,後來得知舅舅跟師父是換帖的兄弟,隨著舅舅引薦給師父黃一川,當時師傅就說:「不然就來大武,學一個工夫也好」,然後就收拾好生活用品,從台中搭車翻山越嶺的來到大武,當時他13歲就跟著師父學習平面攝影及暗房修片。他也知道國小畢業能做什麼,一般只能去工廠工作,但去大武跟著師父學一個工夫,可學得一技之長,這樣未來在生計方面會比較有出路。
師徒制是國內早期教學型態的代表,是以「傳承」的概念來傳授技藝。師父不會一開始就將所有技術傳授相傳,而會讓學徒磨練其心性,尤其早期傳統技藝的傳承環境非常刻苦,學徒不僅要聽話更要有刻苦的精神,但所謂的出師需要「三年四個月」,蔡景山先生笑著說:「一定要三年四個月,不能像現在隨便一兩年就要走。」,那時當學徒時看著師父怎麼做就照著師父做,也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是最辛苦的是修片,要修片之前要先學會「磨鉛筆」,這個看似簡單磨鉛筆,裡面蘊藏了許多暗勁,工夫的細節就在這裡,有時候一枝長長的鉛筆,削磨到可以使用,有時只剩下一半可用,而在使用砂紙磨出筆尖時,施力點位置不對,一不小心就會斷裂,這時就要重新削磨一枝鉛筆,但是削磨鉛筆只是前菜,真正的重頭戲是修片,修片才是在學徒過程當中是最辛苦的,但是這也是照相館的技藝命脈之一。
當時他來到大武當學徒的時候,大武還沒有電力,所有需要光線的作業都是使用自然光,因為大武沒有電力供應所以無法使用電燈,而使用自然光來作業,也增添許多困難度,但師傅也沒時時的提醒,所以要自己觀察師傅的動作,當然如果是很重要的技巧師傅會帶著學習。之後歷經三年四個月出師了,就回到台中后里一帶,因為工夫學成開了一家照相館,後來師父黃一川說他要退休了,希望由他來接手麗星照相館,後來他答應了師父,成為麗星照相館第二代傳人,也因為這樣開始他的相館人生。
也許你會覺得數位影像是現在的趨勢,即時分享圖片也是目前科技所賜,但一張有紀念價值的影像,相片保留著時光韻味,讓我們的瞬間停留在一張紙上,就像昔日的全家福大多掛於客廳中,是老一輩的人對家庭一份深厚感情的肯定,看相簿裡面著那褪色的相片,有感傷、有快樂,是現在數位化無法取代的溫度,沖洗店不僅僅是單純的洗相業,也是昔日一個讓客人來去都歡樂的地方。
文 / 林昆緯 2019/08/23
大武麗星照相館老闆蔡景山先生,年輕時與同事一起修片景象。
大武麗星照相館 提供
大武麗星照相館-老闆蔡景山先生_最鍾愛的底片相機。
林昆緯 攝
大武麗星照相館老闆蔡景山先生,調整4x5吋手工木製蛇腹相機。
林昆緯 攝
大武麗星照相館老闆蔡景山先生,手動操作4x5吋手工木底片盒上轉鈕。
林昆緯 攝
大武麗星照相館-老闆蔡景山先生,操作相機打印機。
林昆緯 攝
麗星照相館-老闆蔡景山先生,操作修片工具-模削鉛筆。
林昆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