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老街《實境解謎》好好玩

社區一直以來最大的困境之一,就是人口外流,解決之道是希望透過在地發展,讓年輕人可以有分維持生計的工作,並且留在家鄉,提升在地活力。

但經過幾番努力下來,始終無法改善人口外流的問題,而你知道嗎,若這個狀況無法解決,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如單親、高齡化等…而它早已在這個社區發生好幾十年了。面對眼前的一切,時代的變遷,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社區目前的窘境,讓更多人可以更加重視偏鄉社區問題。

透過遊戲角色扮演,讓遊戲者可以置身社區營造員情境,先以文化角度帶領玩家切入社區,進步一思考如何延伸更多可能。

活動規畫及道具採購

遊戲時間:1h-1.5h

遊戲對象:學生、小家庭、觀光客

人數限制:2-4人(組)

交通方式:自行前往

大武山泉台灣鯛 邱創仁先生獨創研發養殖技術

如需在這個區塊中加入任何內容,請先在區塊中新增小工具、項目列或預先建置版面配置。

吳郭魚&台灣鯛」有什麼不一樣?

「台灣鯛」自1969年改良的吳郭魚(福壽魚)問世後,吳郭魚的養殖展開了新的一頁,繼1975年單雄性吳郭魚技術的研發成功,使得吳郭魚的養殖和品管正式進入了商業化。

 早期因吳郭魚是屬於雜食類的屬性,所以在早期養殖方式採用農漁牧綜合有機經營的方式,造成「吳郭魚是取食豬糞和雞鴨糞」的負面消費印象,加上海水養殖和進口魚種等其他替代魚種的增加,以及消費者求新求變和偏好的改變,致使吳郭魚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被視為下等魚種,同時,在過去漁政單位也未特別注意與輔導的情況下,自然使吳郭魚的魚價長期低落且欲振乏力。

據亞洲廚神楊元銘主廚表示,在台灣飲食文化中「台灣鯛」是很常見料理,但是隨著各地方的族群會有不同的烹煮方式,但是唯一一點就是腥味是魚料理的重點所在,吳郭魚屬於雜食類的屬性的魚類,所以容易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導致肉質風味上會有極大的落差,但是邱創仁先生所養殖的「台灣鯛」卻沒有我們常說的「土味(台語)」及養殖的「飼料味」,雖然邱創仁先生 肥大但是肉質鮮美且油質,可以說是「大武山泉台灣鯛」的特色展現,值得大家來吃吃看。

大武山泉水作為飼養的水生環境

訪談中邱創仁先生說到,自己喜歡研究養殖培育野生動物的工作,早期「果子狸」尚未編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時,就開始研究如何養殖培育,後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果子狸」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後,就無法再進行養殖的工作了。但是由於自己還是有著研究養殖培的興趣所在,進而轉向研究養殖「台灣鯛」,

因為大武是一個具有天然環境的好地方,又具有純淨的山泉,來作為養殖水生環境必定能養出不同的「台灣鯛」。以大武山泉水作為飼養的水生環境,並且在飼養間隔期間會加強池底環境改善,淨土養地、整地、推土、翻土、日曬、消毒、殺菌,這些過程都是有關於水質的關鍵,已天然的野牧草等植物做為養殖餵食,可讓魚兒提升活力,進而強化抵抗力。在每日會額外供給品牌認證的魚用飼料,作為營養補充。

台灣傳統古早味滷排

以大里脊排骨製作,原本是日本定食套餐的主要菜餚,引進台灣後,經過改良,逐漸衍變成台灣的在地小吃,經便當族食用後,廣受推傳,而成為了現在普遍的排骨飯。根據研究,炸排骨在台灣最早的起源應該是台北市的西區西門町一帶。西區在台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是重要發展繁榮地帶,因此,可靠的推斷是台灣的排骨飯應該是來自於日系炸豬排飯的演化。而所謂的炸豬排飯在日本的演化甚至可以上述自黑船敲開日本大門之後,將西餐轉化為日本文化的和式洋食風潮,在東京銀座最著名的練瓦亭,其歷史就可以追溯至百年之前。在合理的推斷之下,台灣台北誕生的炸排骨應該是由橫濱、大阪一帶將西式的煎豬排整塊的形式,修改成今日我們所見的炸豬排飯。(維基百科, 2022/10/12)

1927年12月10日起《台灣日日新報》連載23天「江山樓主人」講述的〈台灣料理の話〉紀錄了酒家為了鼓勵顧客多喝酒,菜餚多油炸物,排骨酥便在其中。炸排骨在麵皮和厚度上便是以雷同炸排骨酥裹粉的方式,成為台灣菜裡排骨飯文化特色,在台式便當都能看到炸排骨或滷排骨的身影。

在早期的台汽車站大武站旁,就形成車站商圈,在車站旁就有許多餐廳及小吃,就有當時所稱的快餐,「快餐店」大多數都是以便當或自助餐來認定,快餐就是主菜和配菜都已經準備完成,可以迅速販售的便當,其中就是魯排最為經典,就是肉排和裹地瓜粉炸過再滷的排骨或肉排,在這次「武賀呷 懷舊便當」中特別加進來作為主菜。

大武老街與廚神的相遇

在這次由台東縣政府文化處通過《大武老街-尋味》的計畫當中,希望能有機會來找出大武老街的懷舊美食,所以就拜託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林昆緯總幹事來協助我們,後來經總幹事的幫忙,聯繫到「亞洲廚神 楊元銘主廚」,請楊主廚來燴一燴大武老街的懷舊美食。

楊主廚先是了解到大武老街過去的歷史風貌及傳說故事。據楊元銘主廚表示,大武老街上的這座廟宇「福安宮」,有著歷史韻味的風格展現,可以看到早期手作工藝的展現,不虧是後山百年老廟。

在林總幹事細說老街的歷史過程中說到,大武老街經過台灣日治時期及台灣光復後的社會演變,且在早期的交通發展上東部交通的必停的站點,大武老街上的客運車站算是非常有名的東部車站之一,可以是過往旅客的共同記憶,老街也因為車站的人潮,開啟老街風華的一頁。大武老街上的居民多數都是從外地移居來的居民,在社會環境演進下,大武老街漸漸形成一個充滿族群融合的老街,不僅在生活習慣上的融合,也在飲食上有這融合的獨特味道。

於是林總幹事向楊主廚提出能不能把老街共同記憶及在地懷舊料融入到在地美食。楊主廚聽完之後,對於大武老街上的有著創新但守舊的料理想法,且詢問在地有哪些食材,可以代表大武過去歷史及創新特殊的食材,總幹事回應說;「歷史文化的有段木香菇、鳳梨、斯馬林、辣椒,創新特殊的有山泉台灣鯛、雨來菇、木耳」,此時楊主廚充滿期待的表示,他想要為大武老街做出一個屬於老街的風味餐。後續經過林總幹事與楊主廚的討論後,林總幹事為了能讓過往的旅客能體驗一下大武老街的懷舊風格,所以將想法展現在「便當」,一個結合族群融合的菜色及懷舊主菜的展現,其取名為「武賀呷 懷舊便當」。

漂洋而來的外省味-螞蟻上樹

「螞蟻上樹」是一道經典的川菜,將肉末與粉絲用辛辣的調味料拌炒而成,爆過香的肉末與吸滿辛辣調味料的Q嫩粉絲,充分展現出川菜香辣的好滋味。本佳餚,因肉末細小如螞蟻般分佈在粉絲上,恰似爬上樹的螞蟻而得名。又因「螞蟻上樹」的主要食材是肉末與粉絲,故本佳餚也俗稱為「肉末粉絲」。(大紀元, 2010/07/21)

回憶起小學時因為午餐都是回家,這聽起來在現代的社會環境,會很難想像武餐會回家吃,吃完必須在學校午休前的鐘響要回到學校,而當時就很常在午餐吃到這一道菜,不僅好吃也有飽足感,後來才知道這道菜有這麼一個名字「螞蟻上樹」,後來常常聽到同學在午餐回學校的路上,會說出這道菜的名字,我想應該當時家裡整桌菜就只認識這義道菜吧!

大武老街-樹豆新味道!

樹豆是一種耐旱又可在貧瘠地區生長的農作物,在貧瘠地可長到1公尺高左右,如果土地肥沃,植株更可高達2、3公尺,株幅可寬達2.5公尺,產量也相當驚人。樹豆營養豐富,因此早年原住民族常將樹豆作為主食,最常見的烹調方法是與排骨、豬腳、雞肉等油脂豐厚的肉類一起燉煮,湯頭醇厚鮮美,是部落孩子難忘的「伊娜(媽媽)的味道」。(編輯:張雅淨)1110309

早期農業時期的年代,大武地區的許多部落都會煮著「樹豆」,清淡的豆香味燉著豬排骨,可以說是山中的野味,煮出來的肉更為鮮嫩,湯頭甜美,有族人這樣形容:這是一種會引發組靈魂暴動的湯啊!

這次「武賀呷 懷舊便當」中特別加進來作為湯品。

客家風味-鹹魚肉餅

如需在這個區塊中加入任何內容,請先在區塊中新增小工具、項目列或預先建置版面配置。

從一個族群的飲食可以觀察到他們的文化,早年勤儉刻苦的客家人,在年節祭祖酬神,或是婚喪喜慶等場合才會出現肉品,而平常較無肉的時候則會就近以河圳的魚蝦、蜆、螺、青蛙作為蛋白質來源,「𧊅仔肉餅」就是這樣來的,「𧊅仔」就是客語的青蛙,後來肉品不再難得的時候,「𧊅仔肉餅」則轉變成了「鹹魚肉餅」成為六堆客庄的家常菜。舊時的「𧊅仔肉餅」是以青蛙肉為主,而時代進步後,以鹹魚及豬肉取代了青蛙,這道料理的做法很簡單,材料有鹹魚、豬絞肉、紅蔥頭、白胡椒粉、九層塔、米酒、地瓜粉、醬油等。將鹹魚煎熟後去刺剁碎,九層塔洗淨切碎,把豬肉、魚肉、紅蔥頭末、九層塔混合白胡椒粉、米酒醬油及少許地瓜粉一起拌勻,將拌勻的材料製成餅狀下鍋將肉餅煎熟,就是香氣四溢的鹹魚肉餅。(創作者/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2016/09/03)

在記憶裡時常在餐桌上吃到鹹香氣息的煎餅,有著鹹魚的鹹香及九層塔的香氣,伴著白飯入口那真是好吃,問起這是甚?,加進「武賀呷 懷舊便當」的菜色之一。

原住民天然風味的結合「馬告滷蛋」

如需在這個區塊中加入任何內容,請先在區塊中新增小工具、項目列或預先建置版面配置。

「馬告」是一種原住民特有香料,且屬於高山上的天然香料,具有芬芳的檸檬香氣。在這次「武賀呷 懷舊便當」味道上及樣貌上,由林昆緯總幹事及楊元銘主廚共同商討,要把在地文化融入在懷舊便當中。

而楊元銘主廚表示,在便當中有一個元素是大家所記憶深刻的食材,那就是便當中的最佳配角之一「滷蛋」,所以我們需要將最佳配角也呈現在懷舊便當中。

在「武賀呷 懷舊便當」林總幹事有著另一個想法,如果能在同中求異且有著原始風味的呈現,在先前的討問當中,有選中「馬告」這個香氣,也因為這個香氣容易搶走其他菜色的美味香氣,如能點綴而部搶走主菜的風采,後來經過這樣的討論,楊元銘主廚表示將馬告」這個香氣融進魯蛋之中,這樣一來「武賀呷 懷舊便當」的五樣元素就有了其中一項了。

參考:「武賀呷 懷舊便當」由來

大武知名創意設計「武味焚風」的由來

大武DNA就是《焚風》

據「武味焚風-原創設計師 張恒奕」表示,在大部分的人對於大武的認識,多數會聯想到焚風、高溫,對地方而言確實如此,卻也是我們可善用其特點的地方,因此團隊希望能夠藉由此,讓焚風轉劣勢為優勢,發展出與高溫、炎熱、消暑等相關聯的產品與活動,如曬、烘、辣、烤、涼等皆是發想的方向,讓團隊成員能夠做更多的發想,不讓在地原料侷限產品開發,讓餐桌料理、活動體驗及加工食品能有更多的創意性及新鮮感,也讓來到大武老街的朋友漸漸對焚風有新的印象與感受。

許多遊客來到台東,行程免不了走進「大武老街」或「部落」感受與體驗在地文化,這也是台東吸引外地朋友造訪的因素之一。文化傳承、在地體驗、特色料理,佔很大比例影響著遊客的記憶與感受,甚至遠勝於吸引遊客的主題活動。而相對於台九線南迴線觀光景點,需要建立深刻印象及歷史風味,所以就是要讓遊客感受到大武熱情,讓大武成為南迴遊客的首站,將是我們的目標之一。

「武味焚風」LOGO設計理念

以大武地區知名特產-焚風,作為設計元素,炎熱中帶著熱情,汗水代表著努力及踏實,靠著陽光,曬出、烘出大武老街的一切可能,圍繞著這顆38度的太陽。

「馬告」一種多重香氣的辛香料

如需在這個區塊中加入任何內容,請先在區塊中新增小工具、項目列或預先建置版面配置。

新鮮的山胡椒,具有濃厚的檸檬香茅氣息,咬破後為口腔帶來刺激食慾的麻感,又香又麻,是適合擔任辛香料的角色!既然是辛香料,免不了就會聯想到蔥薑蒜等等常用食材。沒錯!聰明的你一定猜到了,新鮮山胡椒的用法就與蔥薑蒜用法一樣,將山胡椒拍扁或直接加入食材進行烹煮,便可以帶出它濃郁的味道,無論是醃肉、煮蚵蠣湯、炒菜等等,去腥提味都是一流的!

而乾燥的山胡椒,淡化濃郁的檸檬香茅氣息,卻增加些微許胡椒香氣,口腔仍有微微麻麻的口感,如此味道的辛香料,能夠適當提升食材質感與口味的豐富度!因此,將乾燥山胡椒顆粒磨成粉,可直接當成黑胡椒使用!擁有黑胡椒同等的魅力,但它並能夠駕馭您的舌尖與食材,從中取的美味的平衡!

在今年的《大武老街-尋味》-「武賀呷 懷舊便當」的風味中,將馬告這樣的特殊香氣融入在這個懷舊便當中,也因為這樣的多重香氣讓大武在地的香料元素更佳豐富。

翻攝網路圖片

翻攝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