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里脊排骨製作,原本是日本定食套餐的主要菜餚,引進台灣後,經過改良,逐漸衍變成台灣的在地小吃,經便當族食用後,廣受推傳,而成為了現在普遍的排骨飯。根據研究,炸排骨在台灣最早的起源應該是台北市的西區西門町一帶。西區在台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是重要發展繁榮地帶,因此,可靠的推斷是台灣的排骨飯應該是來自於日系炸豬排飯的演化。而所謂的炸豬排飯在日本的演化甚至可以上述自黑船敲開日本大門之後,將西餐轉化為日本文化的和式洋食風潮,在東京銀座最著名的練瓦亭,其歷史就可以追溯至百年之前。在合理的推斷之下,台灣台北誕生的炸排骨應該是由橫濱、大阪一帶將西式的煎豬排整塊的形式,修改成今日我們所見的炸豬排飯。(維基百科, 2022/10/12)
1927年12月10日起《台灣日日新報》連載23天「江山樓主人」講述的〈台灣料理の話〉紀錄了酒家為了鼓勵顧客多喝酒,菜餚多油炸物,排骨酥便在其中。炸排骨在麵皮和厚度上便是以雷同炸排骨酥裹粉的方式,成為台灣菜裡排骨飯文化特色,在台式便當都能看到炸排骨或滷排骨的身影。
在早期的台汽車站大武站旁,就形成車站商圈,在車站旁就有許多餐廳及小吃,就有當時所稱的快餐,「快餐店」大多數都是以便當或自助餐來認定,快餐就是主菜和配菜都已經準備完成,可以迅速販售的便當,其中就是魯排最為經典,就是肉排和裹地瓜粉炸過再滷的排骨或肉排,在這次「武賀呷 懷舊便當」中特別加進來作為主菜。